官商秘史-第292章 東渡之秘- 完结

作品:官商秘史|作者:四重鹤城|分类:异能小说|更新:2023-12-18 19:40:44|字数:3305

  其一,剛剛完成統一大業的秦始皇並不信鬼神,在瑯玡所立的碑文中,秦始皇說:古之帝者,地不過千裡,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紀,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其身未歿,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於金石,以為表經,(《史記·秦始皇本紀》,原碑文現僅存九字)

  也就是說,他不需要像三皇五帝那樣去借助鬼神的聲名來維系統治,認為以自己的治國方略,就可以令國傢安定,如果秦始皇信奉鬼神,那麼這些話他是不敢公然刻在石碑上的,因為在信奉鬼神的人心中,“蒼天有眼”,若鬼神看到這些字,便會遷怒於自身,隻有用秦始皇不信鬼神這一說法,才能對石碑上有如此字樣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既然他不信鬼神,那麼對於求長生不老,也屬於無稽之談瞭,至於他日後自稱“真人”,祈求長生不老,則是隨著年紀的增長以及對掌握權勢的無限欲望而滋生出來的瞭。??

  其二,“三神山”確有其處,且像《史記》中所記的那樣佇立於海外,蓬萊並不是指今天的山東省蓬萊市,蓬萊市是當年漢武帝在此望見蓬萊山,因此修建的城市,以“蓬萊”為名,而“三神山”中所指的蓬萊,其實是今天的日本北九州,“方丈”,經近代史傢考證,是今天韓國南海中的濟州島,瀛洲即琉球,也就是今天的臺灣島,古人之所以將這三座島看作所謂的“三神山”,是受當時的科技條件及知識程度所限得出的錯誤認識。

  我們都知道,在海面上,由於光線的折射作用,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會出現“海市蜃樓”的奇觀,當航海者在大海上看到原本處於遠方的島嶼突然出現在天空上時,就會以為是仙人居住之處,李白有詩雲:“海客談瀛洲,煙波微茫信難求。”指的大概就是這一點瞭,明明就在咫尺眼前,卻總也覓尋不到那渺茫的煙波,也難怪李白懷疑它的存在瞭。

  其三,徐福一去經年,回來時兩手空空,所帶的數千人也不知下落,秦始皇也沒問,然後又要瞭三千人,還有百谷之種、能工巧匠,仙人不食人間煙火,要這些何用?而秦始皇見此情形,問都沒問,就答應瞭他,秦始皇是什麼樣的人,如此自相矛盾的說法豈能瞞過他?所以徐福出海就不是尋仙求藥那麼簡單瞭。?

  有瞭這三點,我們就可以看出,徐福出海的真正目的是奉秦始皇之命開拓海疆的,也就是說這是一次大規模的皇傢探險活動。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多次巡海,已足見其對海疆的重視,開拓海疆,再展國土,是秦始皇的宏願,另外《史記·封禪書》中寫道,方士把“三神山” “爭言之於齊、燕”君主,“歷時百有餘年”,而兩國君主也“莫不得而心甘”,這其實也是一種對拓疆的渴望,隻苦於當時某個國傢勢單力孤,無力組織大規模的探險隊伍,隻能派這些方士零星入海,這樣即使到達瞭“三神山”,也無力將其收入囊中。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實力倍增,自然有能力組織這場大規模的開拓行為,所以剛剛完成統一大業後不久,秦始皇第一次巡海時便派徐福帶人出海探險,而第二次則給到達那裡的徐福以百谷百工,再派數千人前往,實質上已經屬於一種由政府組織的大規模的移民活動,這在我國歷史上屬於首次。

  而當徐福再去不歸,秦始皇開拓海疆之夢為之中斷,又怎能不讓懊惱縈繞心頭?《史記》說,秦始皇夢與海神戰,占夢博士說,海神不得見,但可化為大鮫魚現形,秦始皇命人在海上搜索不得,到芝罘後,還親自射殺瞭一條大魚,以泄心頭之憤,由秦始皇這種大無畏的精神,足可見其主宰海洋欲望之強烈。?

  徐福究竟到瞭哪裡呢?《秦始皇本紀》中沒有說明,但在《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所記載的淮南王劉安與謀士伍被的一次對話中透露出來:“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這片“平原廣澤”仙蹤何處?歷史上眾說紛紜,今天的考古成果已經向人們揭開瞭這片塵已久的歷史的中神秘面紗:徐福到達的地方是今天的日本列島。?

  在中國的戰國時期,日本還處於新石器時代的繩紋文化之中,以采集和漁獵為生,也就是說,尚處於原始氏族社會時期,但到瞭戰末秦初,日本突然開始使用青銅和鐵的生產工具,開始瞭農業生產,尤其是水稻種植技術毫無征兆地憑空出現,日本仿佛在很短的時間之內,便由新石器時代的繩紋文化過渡到早期鐵器時代的彌生文化,而且與之前的繩紋文化沒有什麼傳承關系。

  彌生文化起自公元前兩百多年,終至公元後三百多年,這段時間正相當於中國的戰國末年及秦漢時期,這與徐福出海的時間十分的吻合。

  彌生文化的遺址裡,還有銅劍、銅鏡、銅鐸的發現,銅鐸以中央日本為多,銅劍、銅鏡則以九州為多,後二者被推定與秦式青銅文化有關,日本學者認為,其原料來自中國,在日本再回爐鑄成,日本學者八木奘三郎說,中國山東省有類似銅劍、銅鏡的器物出土,梅原末治等人說,銅鏡之見於日本,是意味著秦漢人的東渡,此外還有中國古錢、古鏡或秦式匕首的出土,這就從歷史文物的證據上說明瞭徐福將秦朝的文明傳到瞭日本。?

  如今在日本的徐福遺跡不下五十處,清代駐日使館參贊黃遵憲寫有“避秦男女渡三千,海外蓬瀛別有天,鏡璽永傳笠縫殿,倘疑世系出神仙”一詩,並註 “日本傳國重器三:曰劍、曰鏡、曰璽,皆秦制也”。?

  現在已經基本確定徐福是到瞭日本,那麼他東渡的路線又是怎樣的呢?據考證,徐福東渡日本的航路可能是從山東半島出發,穿過渤海口,抵達遼東半島,再沿朝鮮半島附近海域抵達對馬海峽,經沖繩島入日本北九州,徐福率領龐大的船隊,沿近海岸航行繞道而抵達日本表明,古代中國人近海遠航的技術和知識已趨成熟,由於秦朝存在時間較短,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造船工技,因此可以推測出,徐福東渡所乘坐的船隻是在戰國時期的基礎上,加大規模而制成的,由於出海攜帶的人、物較多,我們可以想像出一幅幾十艘巨大的海船揚起風帆、浩浩蕩蕩地向東駛去,一路破風斬浪,過險灘、越激流的宏偉畫卷,在那個科技尚屬低下的年代,先輩們以大無畏的精神與大海作著頑強的鬥爭,兩千多年以降的今天,仍讓人感到心潮澎湃,豪情萬丈。

  徐福東渡日本,竟促成瞭一代彌生文化的形成,使日本由蠻荒之地飛躍進瞭文明社會,這對於日本島國來說,是一個無量的福蔭,徐福的東渡對中日文化交流起到瞭巨大的影響,這是當時以拓疆擴土為主願的秦始皇也沒有想到的,至於緊隨徐福之後出海的盧生,恐怕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隻是他沒有徐福那樣聰明,在任務失敗之後反而加罪於秦始皇,最後導致瞭“坑儒”的歷史悲劇。

  楊牧之說完之後,趙蓮娜和許悅樂同時睜大瞭眼睛望著楊牧之,“老公,你是說其實日本人的祖先就是徐福他們?”趙蓮娜率先開口說道。

  “這隻是一個猜測,具體的就不能考證瞭。”楊牧之笑道,如果說這個猜測成立的話,大概是可以解釋為什麼日本人要得到十二銅人以及秦王照骨鏡瞭,或許是徐福清楚這十二銅人和秦王照骨鏡的秘密,要求後人一定要得到它們。

  徐福是中國兵傢泰鬥鬼谷子先生的徒弟,鬼谷子先生曾任楚國宰相,後歸隱衛國授徒,鬼谷位於河南省淇縣淇谷雲夢山,因鬼谷子先生在此授徒為名,鬼谷子名王禪,又名王詡,戰國時衛國人,長於持身養性和縱橫術、精通兵法、武術、奇門八卦,著有《鬼谷子》兵書十四篇傳世,世稱王禪老祖,鬼谷子常年隱居雲夢山並在此教徒授藝,張儀、蘇秦、孫臏、龐涓、毛遂、徐福等都是他的弟子,鬼谷子的高徒中,徐福在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之後。

  孫臏、龐涓主修兵法,兼通武術、奇門八卦,他們耍的時代,大概在秦始皇曾祖父秦孝公的時代,張儀、蘇秦主修縱橫術(遊說、外交),他們出山略在秦惠王時代和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時代、秦始皇祖父孝文王隻一年就死瞭,毛遂、徐福是鬼谷子先生晚期的徒弟,毛遂耍的時代在秦始皇父親莊襄王時代(呂不韋掌權),曾毛遂自薦在楚魏王會盟時劫持過楚王,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關門弟子,學辟谷、氣功、修仙,兼通武術,他出山的時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後,李斯耍的時代,鬼谷子先生這些徒弟出山時間大約從公元前兩百八十年到公元前兩百三十年,前後跨度達四五十年。

推荐小说:老婆強迫我開後宮 性愛完全自由的武俠世界,與身為記錄者的淫亂傢族們 露子的公開處刑 落入圈套的办公室文员 大丈夫 和同事通奸的日子 和联姻对象做炮友 煙花漫天(誘人的後母、迷人的後母、春心萌動、青澀年華 雨宮一彥的性福生活 亲亲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