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商秘史-第338章 聆聽傳奇- 完结

作品:官商秘史|作者:四重鹤城|分类:异能小说|更新:2023-12-18 19:42:18|字数:3373

  五世紀時,該教一部分教徒在瑪茲達克的領導下,進行瞭一場社會和宗教改革。四百九十一到五百二十九年之間,在波斯和阿塞拜疆等地掀起瞭大規模的、持續不斷的起義。薩珊王朝先後采取欺騙與高壓的政策,起義終於被鎮壓。

  公元前四世紀,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波斯進入希臘化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受到沉重打擊,但在公元元年前後又重新活動,在波斯萬神殿中出現瞭希臘和波斯的混合神祇,阿胡拉·馬茲達及其僚神成瞭太陽神、月神等的夥伴,在羅馬統治時期,瑣羅亞斯德教諸神之一密特拉神(太陽神)成為地中海地區普遍信仰的對象。

  公元六世紀薩珊王朝亡於穆斯林,起初哈裡發對瑣羅亞斯德教徒表示寬容,在依法納稅後容許其保持自己的信仰;諾幹年後強迫瑣羅亞斯德教教徒改信伊斯蘭教,殘留在波斯本土的該教教徒,被稱為迦巴爾(異教徒),部分通過西域進入中國,使該教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盛行於西域。

  很多人錯誤地把瑣羅亞斯德教與摩尼教、拜火教混為一談,實際這三者同源但教義不同甚至略有沖突。就如同猶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關系。據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統計,約有一點七萬人分佈在伊朗南部的耶斯德和格爾孟等地;另一部分教徒從八世紀初由波斯遷往印度西海岸古紮拉特等地後,與迦巴爾失去聯系,至十五世紀中葉後又恢復聯系,十七世紀後,他們在孟買附近形成一個獨特的社會集團,被稱為帕西人。據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統計,帕西人約有十萬,大都經營工商業,在印度經濟生活中有重要影響。

  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是瑣羅亞斯德教的最高神,又名歐馬茲特(Ormuzd)。阿胡拉·馬茲達在善惡二元論中是代表光明的善神,與代表黑暗的惡神阿裡曼(Ahriman)進行長期的戰鬥,最後獲得勝利。

  創世分為七個階段:天空、水、大地、植物、動物、人類、火。為瞭戰鬥,阿胡拉·馬茲達創造瞭世界和人,首先創造瞭火,瑣羅亞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馬茲達勝利的結果,瑣羅亞斯德的精髓每一千年產生一個兒子,他指定第三個兒子為救世主,以徹底肅清魔鬼,使人類進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國”。

  按該教經典之一《創世紀》,謂宇宙自亙古以來善、惡二神即已存在,中間間隔為虛空,二者相互鬥爭,於是開始瞭創世過程。該教神話把世界歷史分為四個階段,每段三千年,共一萬兩千年:

  第一階段(最初的三千)中,阿胡拉·瑪茲達創造精神世界,而無物質形式,皆為原型;

  第二階段(三千年至六千年)中,雙方在物質世界戰鬥,安格拉·曼紐殺死瞭原牛,原牛的骨髓產生瞭植物,其“種”被提純後產生益畜,後他又殺死原人伽玉瑪特,其屍體化為金屬,其“種”經提純後保存,四十年後生瞭人類最初的一對男女始祖,其狀如大黃(多年草本植物)一樣,緊密擁抱在一起,並繁衍瞭人類,但他們受惡神之引誘而墮落;

  第三階段(六千至九千年)馬茲達與安格拉·曼紐進行瞭激烈鬥爭,互有勝負。在第九千年時,依善神的意志,瑣羅亞斯德誕生,其誕生標志著世界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將宣揚該教,率眾與黑暗作鬥爭,抑止惡神;

  第四階段(九千年至一萬兩千年),瑣羅亞斯德教將廣傳世界,繼續鬥爭,為拯救世人,瑣羅亞斯德的第三子將於此階段末降生,成為“義”的化身,即“救主”,他將徹底清除惡魔,取得最後的勝利,引導人類進入光明、正義與真理之國,此亦即該教之最高理想,這些神話後來被其他宗教繼承,如猶太教之救主將降臨、建立理想的千年王國有雷同之處。

  該教主張在善與惡的鬥爭中,人們站在哪一方面,具有個人的自由意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死後之待遇如何,據生前崇拜馬茲達之虔誠程度與個人表現而定,佛教亦繼承瞭此種思想,該教還把人生前的活動分為思想、言論、行動三類,每類中均有善惡兩種,並將其與天堂、地獄相聯系,“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

  從善者將逐步進入天國,首進天堂之善思天,次進善語天,繼進善行天,最後步入光明天,即永恒之天堂。該教還相信靈魂轉世,據說人死後其靈魂在其屍體上停留四天,以檢查其一生之思、言、行,第四日進入裁判之橋,有群狗守護,如其為善者,將有少女迎接,引至天堂之路;如是惡者,迎之者為女鬼,將其引上地獄之途,永受沉淪之苦。這說明該教已出現世界宗教之萌芽,信徒之得救與否非與生俱來,而是取決於信仰及生前之思想、言論、行動。

  審判分為兩種:其一是人死之後第三天,由一位名為Daena的女神帶往“裁判之橋”接受審判。Daena為良知之意,審判之後,善人進入天堂,而惡人則進地獄,而善惡混雜的人,則進入第三境地,該地陰暗,沒有快樂,也沒有悲傷。    其二是:所有靈魂在世界末日時都要最後受一次最後審判,人的靈魂可以蕩除罪惡而復活。

  瑣羅亞斯德的二元論學說對於以後在波斯和中亞地區流行的摩尼教,中東地區的閃族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中的異端諾斯替派,希臘羅馬哲學中的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都有過不同程度的影響。

  瑣羅亞斯德教的主要經典是《阿維斯陀》(Zent-Avesta),又稱《波斯古經》,是研究波斯宗教之唯一典據,教義概括為神學上的一元論和哲學上的二元論,認為宇宙初期有善惡兩種神,善神為阿胡拉·馬茲達,意思為智慧之主、光明、生命、創造、善行、美德、秩序、真理的化身,惡神為安格拉曼鈕,是黑暗、死亡、破壞、謊言、惡行的化身,最後善神擊敗惡神,成為世界唯一存在的主宰,波斯古經除瞭記述伊朗的宗教神話、贊歌、禮儀、戒律外,還包括其民族起源、歷史、民間傳說、英雄史詩等內容;波斯宗教中對天使、魔鬼的描述以及其末世觀念和末日審判等之說,無疑都對當時的猶太教產生瞭一定的影響,後來更為基督教所繼承。

  阿維斯陀之意與印度吠陀相同,乃智識之謂,聖特為註釋之義。聖特語,即波斯古聖語,但此註釋書聖特卻是用帕拉維(Pahlavi)語言寫成,即波斯語,主要記述瑣羅亞斯德的生平以及教義,原有二十一卷,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認為,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波斯人作戰太勇敢,故毀瑣羅亞斯德教所有經典,所幸存下來的阿維斯陀僅有一卷,而在希臘留有的一部完整二十一卷抄本後來散佚,在波斯薩珊王朝期間,瑣羅亞斯德教復興,這一卷《阿維斯陀》被拼湊、補齊成為二十一卷,但與原來的版本已不可同日而語。

  公元三世紀初安息王朝的伏洛奇薛斯一世曾下令重新收集、整理,把口頭流傳的內容用文字記錄下來;薩珊王朝建立後,這項工作又繼續進行,在沙普爾二世執政時期最後完成《阿維斯陀》二十一卷,該經主要記述瑣羅亞斯德的生平和教義。

  現有的《阿維斯陀註釋》為九世紀以後用中古波斯的帕拉維語(缽羅婆語)翻譯和寫作,由若幹分散的經典匯集而成,分為六個部分:

  一,耶斯那,即祭祀書。祭司向神供獻祭品時所唱的贊歌,是《阿維斯陀》的主體;其中《伽泰》(意譯為《神歌》)是整部經的最古部分,共十七章。它所使用的語言、韻律、格式與《阿維斯陀》其他部分都不一樣,主要是韻文。很多學者認為,它是公元前六世紀上半期或中期,甚至更早的作品,據說《伽泰》是瑣羅亞斯德本人說教的記錄,因此是教徒日常必讀的經文;

  二,維斯帕拉特,即眾神書,也稱為小祭祀書,內容是有關對各種守護神等的贊頌;

  三,維提吠達特,即驅魔書;

  四,耶斯特,即贊頌書,內容是對各種神祇和天使的贊頌;

  五,庫爾達,也稱“小阿維特斯陀”,即短的贊歌或祈禱書;

  六,其他零星和片斷的頌歌,從內容看該經是波斯古代宗教神話、傳說、歷史等的匯集,有些在瑣羅亞斯德以前就已出現,瑣羅亞斯德教則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編纂。

  此外還有用帕拉維語、波斯語或印度地方語寫作的經典和歷史文獻:《那斯克》,為《阿維斯陀》提要,成書於九世紀;《宗教行事》,有瑣羅亞斯德教百科全書之稱,闡述該教哲學、道德和教史等,成書於九世紀;《創世記》描述世界的創成、被創造物的性質、善與惡、末世審判等,成書於九或十一世紀,現存有波斯和印度的文本。另外瑣羅亞斯德教徒從波斯遷居印度後用波斯語或其他文字寫作的《伊斯蘭的神學者》及《塞犍傳奇》(現存最早的是一千六百九十二年寫本),敘述瑣羅亞斯德教的分派和向印度次大陸傳播的歷史等。

推荐小说:母愛的升華 戏里戏外 神奇的口袋 仙韵 雙姝記 我的地主生涯 綠帽之殤 中心行里的少妇们 警花畸戀